自貢燈會:千年元宵“不夜城”
夜幕初降,一座“懸浮”于半空的宮殿亮起華燈,燈光凝結的瀑布從天而降,“鳳凰鳥”半空盤旋。宮殿之下街巷縱橫,護城神獸、望樓、銅雀臺流光溢彩,游客穿行其間,如在夢中。
這是位于中國西部城市自貢的中華彩燈大世界中的一個燈組區,用夸張手法還原元宵觀燈廟會的場景,被命名為“上元幻境”。數萬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熱烈地討論自貢燈會盛況——這是一座燈彩“不夜城”。
特殊的“迎春任務”
從去年的“生命之樹”到今年的“上元幻境”,這已經是自貢燈會第二年在中國社交網絡上引爆熱度。民間燈會發展為獨占市場鰲頭的產業,從西南小城走出國門,自貢彩燈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,將傳統民俗打造為又一張亮眼的中國文化名片。賡續傳統、不斷創新,這既是自貢彩燈成功的秘訣,也是中國故事的內核之一。
四川省自貢市中華彩燈大世界的“上元幻境” 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
自1964年起,自貢政府開始舉辦迎春燈會。除了專業制燈工匠之外,醫生、公務員、老師……各行各業的愛好者和技術骨干紛紛接到了特殊的“迎春任務”,加入燈會彩燈制作中。
彩燈行業高級工藝美術師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萬松濤的父親曾是中學美術老師,是教師制燈隊伍里的“主力”。
“接到制燈任務以后,我父親便出去做了一個多月的燈?!比f松濤回憶說。
隨著燈會的成功舉辦,彩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,對創新創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人們嘗試將自己行業的技術和經驗融入彩燈。瓷器龍騰空欲飛,藥瓶燈流光溢彩,玻璃藥瓶、家用瓷器、蠶繭、CD光碟、綢布……手邊的各種材料都可做燈。為了讓彩燈脫穎而出,制作者們使出渾身解數,不知不覺敲響了自貢彩燈創新的先聲。
“北海龍燈會”轟動京城
上世紀80年代,自貢燈會的名氣越來越大。跟隨開放的腳步,當地開始嘗試將燈會做成生意。1988年,自貢燈會應邀去北京舉辦“北海龍燈會”。自貢彩燈第一次走出四川便轟動京城,隨后赴全國各地展出時,所到之處幾乎“彩燈一亮、萬人空巷”。
這是1988年北京“北海龍燈會”的一張入場券。(資料圖片)
如今,自貢全市已經有1000余家涉彩燈業務企業,常年從業人員5萬余人,季節性用工達13萬余人,占據國內市場約85%、國際市場約92%的份額,形成了年產值超50億元的大產業,“南國燈城”“天下第一燈”聲名遠播。
萬松濤算“半路出家”,父親制作彩燈的經歷一直影響著他。離開企業以后,他進入彩燈行業,從美工做起。從業30多年,萬松濤見證了自貢彩燈顛覆傳統花燈、走向行業頂尖的全過程。在他看來,自貢彩燈的成功離不開創新。
“其實自貢彩燈從制作工藝上來說并沒有獨到之處,也沒有固定的‘講究’?!比f松濤說。但是正因為沒有制式和流程的約束,工匠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噴涌而出。
2019年萬松濤(中)與法國里昂燈光節組委會成員合影。 受訪者供圖
2019年1月上旬,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“賀歲迎祥——紫禁城里過大年”系列展覽,包括“銅胎畫琺瑯葫蘆式掛燈”在內的3種不同形狀的116盞宮燈便是由自貢燈企復刻制作而成。
“我們之前畫圖樣全憑一雙手,準不準靠經驗,現在用電腦建模,又快又好?!比f松濤說。這樣充滿創新活力的產業自然吸引了許多年輕人,萬松濤所在的公司里絕大多數設計師都是“90后”。還有許多自貢年輕人從小看著燈會長大,如今又成為新一代彩燈工匠,為自貢彩燈注入新的活力。
2017年11月,法國蓋亞克中國彩燈節現場。 受訪者供圖
點亮法蘭西之夜


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版權所有:自貢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熱線:400-8827-222 蜀ICP備11014996號-1 中企動力提供技術支持 后臺管理